湖北省地處秦嶺褶皺系南緣與揚子地臺北側兩大構造單元交匯部位,地質構造復雜,具有發生破壞性地震的背景和條件。自公元前43年至今,省境內已發破壞性地震34次,其中6級以上地震3次,最大為公元788年竹山西北的6.5級地震。湖北省地震具有震源淺、烈度偏高的特點,近年來湖北省內及周邊地區接連發生多次地震。
據了解,十堰最早的地震記載是公元前143年的上庸地震,《史記•景帝記》記載“漢景帝后元年五月丙戌地動,其蚤食時復動,上庸地動二十二日,壞城垣!痹谒袣v史記載和現代儀器記錄中,中強地震(震級≥4.5級)有8次,地震的強度和頻度居全省中上水平。具體為:公元前143年6月10日竹山縣西南(上庸)發生5級地震,公元788年2月12日竹山寶豐西北發生6.5級地震,1633年2月3日竹溪縣發生5級地震,1742年秋房縣發生5級地震,1887年武當山(太和山)發生4.75級地震,1964年9月5日鄖縣大柳西北發生4.9級地震,1973年丹江口水庫竣工蓄水后發生4.7級、4.6級為代表的系列地震。近幾年,竹山(2008年)、房縣(2014年)先后分別發生4.1級、4.0級地震,打破了青峰斷裂帶沉寂多年的平靜。